天气渐渐转凉,又到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。心脑血管疾病有哪些特征,为什么会在秋冬季节高发呢?主要受气候变化及相应生活方式的改变影响。
1、秋季是夏季过渡到冬季的季节,寒暖反复,时而暖,时而凉,特别在南方,“经常入冬失败”,让心脑血管病患者猝不及防。
2、秋冬季,气温下降,寒冷会使血管收缩、痉挛,血液粘稠度提高,血液流动不畅,易形成血栓。
同时,血管痉挛,增加血管内斑块脱落的风险,血栓斑块随着血液进入循环系统,到达大脑,易引发脑梗,甚至引发猝死。
3、寒冷易使血管收缩、痉挛,血压也会随着迅速上升,是诱发卒中、心梗病的直接原因。
4、寒冷天气,毛孔收缩,我们不易感觉口渴,喝水就少了,同样血液粘度提高,损坏血管内皮,容易形成斑块和血栓,影响心脑供血。
5、秋冬季,人们容易盲目进补大量热性食物和滋补药酒,为血脂增高创造条件。血脂增高,血栓形成的风险也会随着提高。
秋冬季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病,防胜于治
1、注意保暖
尤其护好颈部、手脚、肚脐及关节处等,室内外温差不可过大,最好室内能保持18-25℃,室内常通风。因为天气寒冷,血管容易收缩、痉挛,供血不足,则引发心脑问题。
2、晨练不宜过早,适度锻炼
很多糖尿病、高血压、高脂血症患者,开始注重运动,一年四季不落下。
但是,在秋冬季建议这类人群减少在早上锻炼,或者在上午10点半以后再锻炼,且以室内运动为主。因为早上气温较低,是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之一。
3、饮食要合理
秋冬季不可盲目进补,饮食尽量清淡、限制盐及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。
因为血脂高,血栓形成的风险也高。另外,饮食不可过饱。
4、适量饮水,主动喝水
心脑血管病患者,每天适量饮水是很有必要的,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,到那时身体已经很缺水了。平时注意主动饮水,晚上睡前适度喝水,早晨起床再喝一大杯水,补充睡眠中丢失的水量。每天至少保证1500毫升的饮水量。
5、调整好心态,不过度劳累
原本有高血压、高脂血症、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,要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,针对性地进行预防,防胜于治。
保持心情愉悦、情绪放松缓和。另外,要留意一些不典型症状,比如牙痛、头痛、腹痛、呕吐等,一旦发现,及时就医。